4月16日,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在10503教室和数字成型设计实验室开展“情绪转换的艺术”主题心理班会,班会中同学们将无形的情绪化为有形的创作——一根根编织的挂件,一件件打印的3D模型,手中的艺术品成为了治愈心灵的秘密钥匙。

第一个环节,心理委员赵晨茜准备了的五色棉绳和编织教程,起初让不少同学犯难:“手残党能行吗?”但随着手指的反复缠绕、打结,原本杂乱无章的线逐渐成型为手链、挂饰。
有同学表示:“编错时很焦躁,但拆开重来的过程,反而像在给自己‘解压’。”赵晨茜分享:编绳是一种“正念手工”,通过重复动作让大脑进入专注状态,类似“动态冥想”。当注意力集中在指尖,负面情绪会随绳结的规律性动作被悄然释放。

第二个环节,在杨宇锋老师和冯宇增老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进行了3D打印创作,体验了从设计到打印的完整3D模型制作过程。“第一次操作3D打印机时,生怕按错一个按钮。”有同学回忆道。但在杨老师和冯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起来。当最终捧着自己参与制作的模型时,压力瞬间转化为了满满的成就感。
大家从最初的“手忙脚乱”到“沉浸式组装”,有人笑称:“看着自己设计的模型一点点成型,压力好像也被‘打印’掉了。”


为什么“动手”能治愈“压力”?赵晨茜总结到:“压力实质转换”的本质,是为情绪找到“出口”。一是“具象化”,将抽象压力转化为实物,获得掌控感;二是“心流体验”,专注手工时,大脑进入放松的“心流状态”;三是“成就感”完成的作品是“我能行”的心理暗示。
活动结束后,许多同学戴上了自编的挂件,桌上摆起了建好的模型。它们不仅是工艺品,更是提醒同学们:压力可以拆解、重组,甚至成为某种独特的美。下次压力来袭,不妨试试“手动解压”!